Page 239 - 110年中級救護技術員教科書
P. 239
第十一章 環境急症與野外醫學
(40~42℃)以及吸入溫暖潮濕的氧氣(約 42~46℃)等方式。
千萬不要按摩傷病患,避免造成心室纖維顫動。
(二)凍瘡的治療就是回溫,但不可用火烤或電暖爐等乾熱方式進行回
溫,短暫的回溫後會再凍傷,而再結凍會比被動解凍造成更大的
傷害。將肢體浸泡於 37 到 39 度溫水中最為適宜,凍傷的肢體應
除去濕衣物用乾毛毯包覆,不要摩擦凍傷的部位並保留水泡。
(三)低體溫傷病患多合併脫水及低血糖,應給予快速輸液及血糖監
測。
二、熱急症處理原則
(一)「先降溫後送醫院」很重要,以免耽誤降低核心體溫的時機。利
用冰塊和冷水浸泡是最快的降溫方式,但易受限於到院前環境,
將傷病患全身濡濕並搧風是第二有效降溫方式。單用冰袋置放於
腋窩、頸動脈、股動脈處不足以快速降低核心體溫,應同時使用
其他降溫方法以加強散熱,儘速將核心體溫降至 40℃以下及維持
生命徵象。
(二)運送過程中,傷病患應被安置於已準備好空調的救護車內。即使
傷病患體溫已明顯下降,依然應立即送往醫院。在運送過程中每 5
到 10 分鐘測量一次核心體溫確保有效地降溫。
(三)熱急症傷病患輸液治療時,應注意避免過度灌注,因當體溫下降
時可能因體液的重新分配而造成肺水腫。熱中暑傷病患常併有低
血糖情形,應測量血糖並給予矯正。
第四節 高海拔急症
高海拔是一個低氣壓、缺氧和低溫的環境,大氣中的氧氣濃度在任何高度均為
21%,但隨著高度的增加,大氣壓力會從海平面逐漸降低,氧氣分壓也隨著降低;此
外白天的大氣壓力比較夜晚高,所以到了夜晚,高海拔疾病的症狀會變得更嚴重。
人體適應高山環境之生理變化主要有呼吸變快、肺動脈壓升高使血液流向在低處
時用不著的部分肺葉,製造更多的紅血球並使血紅素更易釋出氧氣。當攀升的速度超
過身體適應的能力時,就會發生高海拔疾病,當攀升速度愈快,高度愈高,高海拔疾
病愈快發生且愈嚴重,但通常可在給予氧氣或減低高度後獲得改善。高海拔疾病發生
機率和嚴重程度與高度、攀升速度、停留時間與個人體質等有密切關係。
- 228 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