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09 - 100年消防白皮書
P. 209

第五章 未來施政重點
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災防應變進入新的境界,除整合科技及動畫,建構獨特情境式模組化訓練

                  外,同時再積極納入新形態訓練設施,提供優質之防災教育及體驗。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臺灣位於歐亞海陸板塊交界及北半球颱風路徑之處,不僅地震災害頻

                  繁,每於夏秋之際,颱風、水災及土石流等災害更是層出不窮。隨著全球

                  氣候暖化趨勢,近年來風水災侵襲威力大幅倍增,並帶來嚴重的土石流、

                  道路坍崩等災害,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。此外,以往較少出現的災

                  害,如龍捲風、冰雹、沿海暴潮等,亦時有所聞的發生,任何災害均無法

                  完全排除其發生的可能性,加上臺灣多數山區、林地、河邊、海岸等具有

                  災害危險潛勢區域,亦因長年來過度開發與利用,每逢災害來襲時,更增

                  添人民生命財產之隱憂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隨著科技化、經濟化的快速發展,災害類型轉化為複合型的連鎖性災


                  害,都市地區人口更加密集,經濟模式使都市利用型態更加多元。在複合

                  型的災害連鎖效應下,以往都市火災,可能受到封閉空間或大量易燃物品

                  的存放,進而衍生爆炸或閃燃等災害;而新科技廠房或原料儲槽的林立,

                  於管路起火或儲槽外洩時,往往引發爆炸燃燒,大量的有毒氣體及濃煙,

                  往往造成重大的人命威脅及損失。此外,飛機、船舶、高速鐵路、公路及

                  捷運等大眾運輸交通工具,往往因人為意外或事故,加上載運機具的空間

                  特性,導致逃生不易而引發大規模的人命傷害,尤以上開運輸工具往往結


                  合高難度地理條件建置,如沿海、高山、林地、山坡等等,亦容易因地質

                  變化導致運輸工具受損,例如99年4月所發生國道3號基隆段因邊坡坍方造

                  成用路人車遭到掩埋意外事件,即係結合多重性因素所導致之災害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面對上開災害的演化趨勢,災害防救及搶救訓練的思維亦必須隨之轉

                  變,扭轉以往被動性的搶救作為,改以積極性的防災整備,以實現災害防

                  救的真正精神。為期與災害共存,訓練中心將持續充實及擴展既有訓練設

                  施及功能,分析災害潛勢及防救應變需求,未來將規劃建置高架軌道式鐵

                  路建築、高空式纜線式運輸建築、模擬陡峻山區救難場、封閉型停車塔建


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- 195 -
   204   205   206   207   208   209   210   211   212   213   21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