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49 - 戰術緊急傷患救護訓練手冊(TECC)
P. 49
05 間接威脅下救護 / 暖區救護:MARCH - R.呼吸
會出現單側呼吸音減弱或消失,胸廓起伏不對稱及低 2. 針刺減壓步驟
血氧等症狀,在這個情況下,於執行針刺減壓之前, (1) 準備設備,選用至少 8 公分長、14 號粗的
應先重新調整氣管內管位置並再次確認傷患狀況。 針具進行操作。
1. 針刺減壓位置相關實證 (2) 執行個人防護措施,例如佩戴手套。
根據目前研究證據顯示,針刺減壓的首選位 (3) 確定減壓位置:患側胸壁腋前線第五肋間。
置是懷疑氣胸患側的「腋前線第五肋間」。 (4) 消毒刺入位置。
傳統上,減壓位置多半選在鎖骨中線的第二 (5) 將針具垂直於胸壁並刺入胸壁。
或第三肋間進行放置,但多項研究發現,鎖 A. 由肋骨上緣刺入。
骨中線的胸壁厚度往往大於減壓針的長度, B. 當針進入肋膜腔時,會感到一個「砰」
而在第五肋間腋前線減壓會有更高的成功率。 的感覺 ( 像是刺破氣球的感覺 ),隨後
不過,在鎖骨中線進行減壓仍有操作便利的 可能會聽到氣體的嘶嘶聲。
優勢,後續導管也較不易被擠壓或凹折。 (6) 將導管推入,取出硬針。
(7) 固定導管底座於胸壁。
一項利用電腦斷層來計算創傷患者胸壁厚度
(8) 聽診是否有呼吸音增強或觀察呼吸窘迫是否
的研究指出,鎖骨中線的平均胸壁厚度為 4.5-
改善。
4.6 公分,而腋前線的平均胸壁厚度為 3.2-3.3
(9) 移除防護,取下手套並妥善處置針具。
公分。而操作方面,使用標準 5 公分長的針
(10) 完成傷患相關處置紀錄。
進行減壓,在鎖骨中線的失敗率為 42.5%,
(11) 如果再次出現張力性氣胸(如重新出現呼
而在腋前線為 16.7%。然而,上述的數據都
吸困難),則需重複在患側進行減壓。
不是以亞洲人作為統計對象,相較於歐美人,
亞洲人平均身高和體重都相對嬌小,但目前
沒有關於亞洲人進行針刺減壓位置的相關實
證研究。
無論選擇哪個位置,針刺減壓應該使用大口
徑 (10-14 號 ) 的針具,長度至少 8 公分(圖
5.6)。實施減壓後,對傷患應仔細監測,注
意導管功能正常,沒有折彎、阻塞或移位而
導致張力性氣胸無法緩解。
圖 5.6 14 號減壓針
四、特殊情況考量
( 一 ) 外傷心跳停止 ( 二 ) 兒童傷患張力性氣胸
當傷患為軀幹創傷但沒有脈搏或呼吸的情況時, 兒童張力性氣胸的症狀與成人相同,已知或懷疑
美國戰傷照護委員會 (Co-TCCC) 建議進行雙側針刺減 軀幹創傷後出現呼吸障礙,通常會表現出休克和嚴重
壓,以排除張力性氣胸造成的呼吸和心跳停止。 呼吸困難,不一定會出現氣管偏移。
4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