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75 - 《消防月刊》-107年7月號
P. 75
消防天地
Firefighting World
2. 推動與菲律賓之氣象科技交流—建置雨量站 程度慢慢改變,提升一般民眾及防救災人員
網及雷達站。 對氣象資訊的正確解讀與應用能力,達到生
3. 推動成立「亞太經合會颱風及社會研究中心 活有氣象的目標。
(APEC Center for Typhoon and Society; 3. 針對高風險地區(如蘇花公路與北橫、中橫
ACTS)」。 及南橫公路)加強雨量資訊服務之評估與改
4. 配合國家太空中心持續推動「福衛3號計 善作業。
畫」。 4. 應防救災單位之需求─(1)針對高風險地
5. 持續執行跨國合作之「西南氣流豪雨觀測及 區,劃定警戒區域,由點、線至面,守護家
預報實驗計畫」。 園;(2)設定降雨強度警戒標準:以10分
6. 推動臺灣氣候變遷之分析、推估工作及開發 鐘、1小時、12小時及24小時,訂定降雨強
氣候資訊應用─(1)進行氣候變遷分析與 度警戒標準。
氣候推估工作:與中央研究院、國家科學委 5. 提供客製化雨量防災產品(QPESUMS系統
員會、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、美國的國際 之應用)─警戒區域內過去72小時雨量觀測
氣候與社會研究院(IRICS)、亞太經合會 估計值、0~1小時雨量預報值及劇烈天氣客
(APEC)的氣候中心(APCC)等單位合 製化警訊顯示,並每10鐘更新1次。
作,運用臺灣本地及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 6. 充分溝通合作,建立良性互動─辦理各項宣
小組(IPCC)的資料,進行分析與推估工 導、研習及教育訓練,提升民眾正確解讀氣
作;(2)落實跨領域氣候資訊整合應用:與 象資訊的能力。
行政院衛生署、經濟部水利署、內政部營建 7. 提供生活有氣象的E服務─提供手機氣象服
署及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等單位合作,蒐 務,讓氣象資訊成為「隨手可得、無處不
集整理各應用領域在因應氣候變遷調適所需 在」的生活資訊;網頁服務活潑化,滿足民
之氣候應用資訊,以做為規劃建置相關氣候 眾生活對氣象服務的需求。
應用資訊系統參考。 8. 拉近氣象與民眾的距離─擴大辦理開放參
觀活動,利用地球展示系統(Science On a
(六)加強氣象服務
1. 推動客製化氣象防災服務─為了因應各級防 Sphere,SOS),以活潑的介紹方式,進行有
災單位的需要,提供客製化雨量分析,依使 趣的氣象科普教育。
用者的需求,製作各種雨量資訊,使供需得 9. 推動氣象播報口語化─於氣象局網站中增加
以相互結合。 氣象播報服務。
2. 拓展氣象資訊服務,落實生活有氣象的願景
五、結語
─教導大家對氣象資訊提出有用而非盲目的
要求,以3至5年的時間教育使用者,依不同 由於現有的科技水準仍有它的盲點,所以
氣象預報及颱風警報本身就具有不確定性,且
7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