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57 - 103年消防月刊 4月號 (全)
P. 57
Rescue Live 搶救紀實
◆ ◆沿途路徑陡峭,需以繩索攀爬
即對迷失民眾進行生命徵項評估,其中表示 撤出。
報案失溫的民眾下半身一度感到發麻沒有知 面對指揮中心任務派遣資訊的諸多不
覺,後來2人相擁取暖而稍有改善,也沒有 確定,搜救隊伍裝備中包含有50米靜力繩1
脫水現象或外傷,只有體力較為衰弱。確認 條、草刀,並於任務提示時確認所有人員均
迷失民眾仍有能力行走後,搜救隊伍便盡快 有攜帶手套。運用這3項裝備,便能在裝備
護送兩人下山,回到安全的地方。 最簡化的情況下,完成開路、徒手攀登、陡
坡(峭壁)下降之基本需求。
上山容易下山難 沿途擬定撤離腹
案 - 此外,繩索攜帶與使用上的分配也需有
所規劃,否則攜帶再多繩索,也只是消耗體
身為搜救人員,上山時就該想著如何下
力。本次勤務搜救隊伍選擇攜帶50米靜力
山,下山比上山更困難也更危險,並於攀登
繩1條做為困難地形通過使用。隊伍先鋒為
沿途就針對下山路線擬定計畫。由於上山時
小隊長蘇金輝於上攀途中同時也擬定下山計
常已消耗大量肌力,然而下山時下肢承受的
畫,在沿途各個困難路段,鎖定其中2處特
壓力卻比上山時更大,經常造成登山者膝部
別陡峭易滑落部分,將繩索分配裁切使用。
不適、疼痛,甚至受傷。加上搜救後需背負
筆者事後回顧,若非搜救隊伍攜有這條50米
裝備及受困民眾物品,若非有所準備,搜救
繩,並且由小隊長蘇金輝擬定了如何下山的
行動很可能就在返隊途中發生狀況。砂婆礑
腹案,將有限資源做最大的發揮,搜救隊伍
山陡峭的地勢,加上夜間幾無視線,下山過
與受困民眾恐怕無法順利下山,這樣的經驗
程可以說是困難重重且充滿危險性,搜救隊
與冷靜的頭腦讓我印象深刻,也是我們這些
伍唯攜有足夠裝備才能順利護送民眾,平安
後輩所需要學習的。
5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