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90 - index(921FullText)
P. 290

遠望策進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規模地震關鍵課題之管理體系問題分析
                 災害問題      災管階段                 體系問題說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落實問題/相關部會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規模災害發生,公部門正常運作是減低災情              ●公私部門建物之耐震補強及配套措施推動
                 關鍵設施                擴大的必要條件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●專責督導機關之設置‧有助於後續之推動及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減災或重建
                 耐震補強                政府已開始重視持續營運的課題,惟資源的投              落實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入、成效的檢核還有進步的空間。                   各相關部會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臺北市已規劃為災害緊急救援的道路,在震度              ●因應大規模地震之交通替代方案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六級地震下,多數均呈中度或嚴重阻斷,將影              交通部、地方政府
               交通替代方案      減災或重建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響救災醫療調度,避難移動,傷亡後送等作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業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依據北市震度6級模擬結果,將造成大量人命              ●平時需要進行跨領域、跨專業的溝通與協
                災區衛生及                傷亡論5,900人),災中及災後的大量遺體,              調,以利災時有效運作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應變或整建
                 疫病問題                及各類動物的屍體,若無妥善處置將產生嚴的              衛福部、農委會、地方政府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疫病問題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規模災害伴隨著大量資金支出,此重建經費              ●建議修正災害防救法,得建置災後重建財源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已超出年度預算所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籌措機制或體制‧例如:設置災後重建基
               災後財源規劃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減災或重建     負荷,唯一工具為舉債,訂定特別條例,提列                金,以因應日趨常態之大規模災害發生。
               (防減應災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別預算,但此舉將不斷增加政府財政的負               各相關部會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擔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權責相關部會只針於單一災害編寫災害防救業              ●依據「全災害」思維修定各層級之災害防救
                 災害防救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減災或重建     務計畫,並無以全災害,的思維來撰寫,於實                計畫。
                 計畫修改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際執行時,無法因應全災害問題。                   各相關部會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目前國內地震保險為傳統保險的做法,任何理
               災損判定機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●建物損失判定機制修訂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賠程序皆需經完整的災損判定,唯於大規模地
               (缺理賠認定      應變或整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主管機關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震造成大量建物損毀情形下,如何簡化損失認
                  等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定,加速後續重建的工作,實為重要問題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依北市震度6級情境模擬結果:將造成5,400件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建物損毀的問題除了人命傷亡,亦造成大量的              ●平時需要進行跨領域,跨專業的溝通與協
                快速廢棄物                廢棄物。唯臺北地區嚴重缺乏堆置用地,加上                調,以利災時有效運作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應變或整建
                  處理                 震災造成的交通中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環保署、交通部、地方政府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若無事前的整合規劃,將直接或間接影響(二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次災害後續救災工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●建議依據大規模地震模擬結果,作為二次災
               複合或連鎖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害因應之依據,進行平時的跨領域、跨專業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減災或重建     二次災害的因應(各部會)
               害的防止技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溝通與協調及演練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各部會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●依據大規模地震模結果,強化文化古“之耐
                 文化保存      應變或整建     文化古蹟之保存與重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震機制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化部‧地方政府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大規模災害引致大量人命傷亡                     ●平時需要進行跨領域、跨專業的溝通與協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依據北市震度6級模擬結果,日間傷亡逾5,900             調‧以利災時有效運作
               人命保全問題                人,北市目前可提供醫療能量(病床數少嚴重              ●有必要更制度化整合政府、民間及軍方,物
               (包括救援、      應變或整建     不足:(最多將缺2,770床),遠遠超出北市              力等救災資源,亦需建立接受國外救援協助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搜救,醫療、救助正常運作量                       機制(建置接受國外救援機制之客觀標準》
                 醫護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能所能承擔,極需整合中央/地方及部會共同              內政部、衛福部、國防部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的能量來操作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資料來源:行政院災害防救專家諮詢委員會
           290     科技技術
   285   286   287   288   289   290   291   292   293   294   29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