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113 - 消防月刊-101年2月號
P. 113
消防花絮
Firefighting Tidbits
君,後來被當時隸屬於臺北市警察局的消防大
隊接收供奉,直到民國84年北市警消分立,北
市消防局正式由消防大隊升格成立,這尊神像
則被「請」到延吉街火聖廟,放在高約40公分
的玻璃櫃內,置於神桌上供奉。
但若仔細觀察探究,就此神像右手持利
劍,左手提繩索,身後有熊熊烈焰相襯之造
型,其實應是日本人當時所遺留的佛教密宗護
法神-不動明王。
四、結語:
即使現今社會科學昌明,對於火災的原因
已經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解釋,但對火神的信
▲ 火聖廟內 仰與崇拜,在祈禱消災與安定人心上仍扮演著
重要的角色,更成為我們消防人員的信仰中心
火神所主宰。因此,清朝廷為了防禦火災的發
與精神支柱。
生,除了在消防組織及設施努力強化外,更在
宗教上寄託於鬼神的庇佑。火神的祭祀在當時
是被官方視為杜絕火災、撫慰民心之重要施
政,而「火神廟」儼然成為朝廷預防火災之重
要設施,京城、各省城、府州縣等地方首都,
無不興建火神廟,不時祭祀朝拜,請求火神庇
護,免災賜福。因此,清初閩粵移民渡臺開墾
時,便於臺北、新竹、高雄、宜蘭等地籌建火
神廟,當時全臺共有五座,目前僅存臺北市延
吉街的火聖廟,屹立不搖。
西元1895年大清帝國與日本於甲午戰爭
後簽定了「馬關條約」,臺灣淪為日本的殖
民地;1945年日本戰敗,昭和天皇宣佈無條
件投降,所有在臺的日本人必須被遣送離開臺 ▲ 火德星君一般都是紅臉長鬚雙眼炯
炯有神之造型
灣,且只能攜帶簡單行李,因此許多物品、錢
財、寶物和神像都被遺留在臺灣。其中有一尊
神像,據稱是日治時代消防隊所供奉的火德星
111